[蘇活札記]輕忽專業,有感。

2 08 2016

2016/8/4更新:

大家對於我文章裡提到的衝浪教練都很有興趣,可是,我實在無法告訴大家他是誰(也不想提供任何資訊害他被肉搜)。
 
但我想藉此機會告訴大家,尊重專業,自己的安全自己掌握。想要學衝浪,不要貪便宜只以價格來抉擇。
台灣沒有衝浪教練的證照制度,因此,沒有證照不一定表示教練騙人。有錢有能力的,才能出國受訓拿執照。重點在於,上課前,多多打聽了解,請教練出示任何形式的證明,清楚你選擇的教練受過何種訓練、有什麼資歷。
我自己的衝浪教練好友中,也有沒出國受訓拿教練執照的人,但他們已經當了多年教練,平常教學打鬧玩笑之餘,都很注重學員人身安全。
 
衝浪很好玩,可是也很危險。就連最資深的衝浪好手都有可能遭逢意外,我們玩票性質的更要注意。

 

2016/8/2

 

最近突然又出現許多討論「專業」的文字,正好近日聽聞兩則故事,當事人都不方便分享,就讓我為他們發聲。

 

故事一:

同事臨時被找去救火,到場時直接面對的是客戶怒火。後來得知,同樣的案子每年都舉辦,但每年為期好幾天的工作都會換個兩、三位口譯員,客戶窗口可想而知非常不滿,認為口譯員真是尸位素餐,領著「高薪」卻一點也不牢靠,翻什麼都不像樣。
真正深入了解後讓人驚訝,原來過去找的「口譯員」,都是據說熟悉該領域的專家或學者、受過訓練但剛畢業的稚嫩口譯員、沒有受過訓練但號稱會做口譯的人。工作主題與內容都極為艱澀、客戶都是花了大把銀子的大人物,要求極高。但翻譯社為了省錢找來這些人,一次又一次失敗,客戶累積的無數怒氣全部發洩在我同事身上,工作起來壓力奇大無比,同事面對了比平常都還要嚴格的「審核」,動輒得咎。
還好,同事上場後平息了所有怒火,客戶見識到經過歷練的專業口譯員原來是這樣,即使是前一天才臨危受命也能即時就內容準備完善、台風穩健、措辭適宜,直接指定以後都找我同事就好,不要再找其他人。結局算是皆大歡喜,給想要節省成本的翻譯社與不懂專業與否差異在哪的客戶都上了一課,又為自己找到新客戶。

 

故事二:

友人是衝浪教練,領有美國衝浪教學訓練執照的專業教練。他一心想在台灣推廣衝浪活動,以專業安全的方式訓練學員。可惜,他面對的環境是懂行銷但不一定注重專業、只想打知名度於是瘋狂砍價包吃包住包交通包課程、為了省錢總是請打工換宿工讀生來教學推板的種種同行。

他堅持一位教練最多只教三位學員,這樣教練才能夠注意到每位學員的狀況、會不會被流帶走、板子會不會去撞到別人、有沒有不小心擋到別人的浪等等。理論上,這樣的收費應該要比眾多團體課程還要高價許多,但礙於壓力,他只能開跟一般團體課程差不多的費用。明明是專業教練,卻要被去其他地方上過工讀生教的衝浪課的學生質疑:你們為什麼教得跟xxx不一樣,你們一定是騙人的。他用的板子比一般的練習板要好,每次上完課的防磨衣,都是清洗乾淨後放在大太陽下曬乾再折疊整齊的,可是來上課的人不會明白其中差異,只會在意表面上的「價格」。
他有些不平:「大家願意一堂課花個一、兩千元去學游泳,為什麼會覺得花兩千塊學衝浪很貴?同樣是專業技術,我們的成本還更高耶!」

 

專業,靠得是專業訓練以及無數經驗的累積。口譯,跟衝浪、游泳一樣,都是一門專業技術。可惜,也是最多人忽略的專業技術。大家只在乎端到檯面上的是什麼,你的履歷寫了幾百條經歷,號稱自己多少年資。但是,有料沒料,上了場、下了海,便見真章。

真正專業的人,懂得尊重別人的專業。友人專長長短板,我改玩趴板,他會私下與我分享但不會自以為是覺得他可以教我,專業的趴板教學,他要我還是去找趴板達人。同樣是衝浪板,真正要專業衝浪,技巧還是不同。同樣是口譯,同步、逐步、通譯,技巧都不一樣。

 

多年以後,我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做「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專業與否,真的不是自己說了算。

 

 





[譯途雜想]專業的勇氣/Courage of the Professional

13 10 2014

2014/10/13

學妹慌張地打電話來說新接下來的會議好難,論文都看不懂,怎麼辦?好說歹說了之後決定下猛藥:
A junior colleague called, exasperated. She couldn’t understand a word of the essays from the upcoming conference and didn’t know what to do. I said all I could to comfort her, but in the end decided to deal her the cold harsh truth:

妳已經答應接下這場會,現在要想的不是會不會拖累我,而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名聲。妳做不好,客戶聽得出來,影響的是妳以後的機會,不一定是我的。專業會議口譯員接下的每一場會在一般人眼裡都非常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堅持一場會動輒萬元起跳的費用,因為這不是會講中英文就能做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專業。看不懂就多看幾次,把專有名詞背起來,想辦法去找人跟妳解釋清楚說到妳懂。不然呢?要打電話去跟客戶說妳要放棄嗎?如果因為覺得這場會很難就不做,那妳永遠沒有開始的一天,永遠都無法踏入專業會議口譯員的世界。
You said yes to the conference. What you have to worry about now is not whether you’ll take me down with you should you fail, but how you can save your reputation. The client will be able to tell whether or not you know your stuff, if you fail, you’ll be ruining your own future opportunities more than mine. As a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interpreter, every single conference we take on is considered incredibly difficult to most people, and that is precisely why we can demand the minimum 10k+ fee per conference, it is not something just anyone fluent in Chinese & English can pick up, this is our expertise. If you can’t understand the essays, read them a couple more times, memorize the jargon or get someone to explain things to you until you can understand. Or else, what? Call the client to cancel the job? If you pass up on this job just because you feel it’s too difficult, you’ll never start anywhere, and you’ll never really enter that world of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我是個很兇的學姐,這是個很殘酷的行業。要,不要,自己決定。但,這個決定也決定了你/妳這位口譯員以後能不能繼續在這個行業生存。
I’m one harsh senior colleague, and this is a cruel tough industry. Take it or leave it, but know that your decision will decide whether or not you can survive in the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world.
跟所有搖擺不定缺乏信心或勇氣的口譯新手分享。
A wake-up call, too, to all wavering new interpreters lacking faith and courage.





[譯途雜想]關於接案 / T&I Project Sourcing

1 09 2014

2014/09/01

 

每當有人問我對於台灣翻譯產業的看法,我都只有四個字:粥少僧多。至少以中英語組來說是這樣,一片紅海,沒有藍點(除非你在某個專業領域真的很厲害,非你不可)。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人脈就只能靠實力與耐心。耐心等待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然後抓住就不要浪費。

Whenever people ask me what I think of the T&I industry in Taiwan, I always have the same answer, not enough to go around. At least that stands true for Chinese-English language pair. Too much talent, anyone is replaceable, unless you have that expertise no one else can match up to. In this case, without that essential connections to back you up, all you can do is wait, patiently, for the chance to prove yourself. And when the opportunity comes along, don’t waste it.

 

我正式入行七年,實際年資十年,但我也是直到這兩年才開始覺得稍微穩定一點,不用那麼擔心自己會餓死。總是知道,沒關係,下半年到了案子就會陸續進來,然後能吃多少是多少,好撐過隔年上半年。在這之前,也一直都是有一餐沒一餐,不知道丟出的那些履歷及發出的名片到底都沉到哪個海底去了。

This is my 7th year as a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 & Translator, but I’ve actually been doing this job for 10 years. It has taken me that many years, until the recent couple of years, to say that I feel I have a steady income, not always worried that I’ll starve. I now know that work will start to flow i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during which I will bite off as much as I can chew to sustain the following first half. But before this, I was always living from one project to the next hopefully-will-come-along-but-never-really-sure-when project, wondering where all the CVs and business cards I’ve sent or handed out went.

 

我只能憑自身經驗說,如果真有實力*與毅力,那就耐心等待;機會來臨時,好好把握,證明自己的能力。案子自然會出現。

All I can do is speak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s that if you’ve got what it takes*, be patient, and when the opportunity comes along, do the best you can, prove yourself. The rest will follow along.

 

 

*這樣好像是在說自己很有實力,其實不是,但我真的相信自己天生就該要吃這行飯。要我不做口筆譯,我還真想不出自己想要做什麼。

*Now I sound like I’m bragging, but I’m really not. I just do believe with all my heart that I’m born to do this. If you take me out of T&I, I really can’t think of what I want to do instead.





[蘇活札記]譯者需要訓練。

1 03 2014

2014/03/01

怕大家誤會,開頭先說,這裡指的訓練不是學校訓練,並不是說譯者都必須是科班出身。

 

那天去吃喜宴認識了新朋友,新朋友任職於某進口產業,該產業近來面臨許多法規修改,因此總公司的訊息來到台灣都必須要翻譯成中文上繳政府。新朋友表示公司現在合作的譯者大家不滿意,每次稿子來都要改,他們想要換人,問我有沒有興趣。

入行到現在,經驗告訴我,「不滿意」的涵蓋層面太廣,得要先翻譯才能繼續溝通。我問新朋友,這位譯者的稿子是哪裡讓大家不滿意?因為專有名詞不到位,還是根本就狗屁不通程度太差?新朋友說,這位譯者翻譯的都沒有錯,可是用的都不是他們的說法,現在牽扯法規制定的關卡,交出去的中文譯稿都會左右未來法規制定的用語;如果現在交出的用語不是業界用語,以後會有許多安全疑慮。

 

我經常得要跟客戶或諮詢的人解釋,想要每個專業領域都有專業譯者真的太困難了。大多數的專業譯者都是具有翻譯專業,但不一定具有另一個專業領域的背景知識,因此我們不斷強調事前準備的重要。知道翻譯主題、有了大略的參考資料後,我們便會在短期內強迫自己成為該領域的(偽)專業人士,期許自己所有專有名詞都能夠朗朗上口。我個人認為對口譯員最好的讚美,是被聽眾誤認為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因為那表示我們功課做得好,觀念到位、術語使用得宜,銜接無縫。

口譯可以靠事前準備(矇混)過關,筆譯也可以靠大量訓練成為通曉該領域術語的專業譯者。很多譯者因為長期接某些領域的案子,逐漸成為具有該領域專業背景知識的譯者。我認為「專業領域」是靠時間訓練與培養出來的,不是個人興趣所至而隨便勾選的欄位。

 

於是我建議新朋友,回去再看看那位譯者的稿子。如果文字表達清楚通順無誤,那就表示這位譯者的譯稿品質是好的,只是需要訓練。再多幾次往返,每次都將修過的稿子寄回給該譯者看看,讓對方知道客戶想要的是什麼東西,也讓譯者有機會學習正確的術語。如果這樣來回幾次後還是沒有改善,那才表示這位譯者不適合,可以再尋找下一位合作對象。

 

 

專業術語真的很難翻譯,最難之處在於,許多術語往往沒有固定中文。除非是隨便上網咕狗便能輕易找到的答案,看到術語翻譯錯誤請不要立刻開砲罵譯者,罵還好,有些人還會直接認定譯者品質不好、程度不佳,這樣真的很傷人。還是那句話,譯者的專業是翻譯,不是各專業領域背景知識,有系統地培養、訓練譯者,才能找到最適合的合作夥伴。





[蘇活札記]團結力量大。

26 10 2013

2013/10/26

 

我想分享最近工作上發生的案例,證明口譯員若能團結,便能扭轉客戶的態度與觀念。當然,為保護客戶(其實是好人)及其他同事,我不特別詳述細節。

 

 

客戶早早與我和其他語系口譯員簽訂合約,經我再三確認工作時間後,我們各自又去接下別的工作。客戶因為自身原因在會議前臨時修改議程,影響到我們所有口譯員的工作時間與權益。

按照合約規定,會議前取消口譯服務需支付違約金,比例則視取消時間早晚而異。顯然,簽訂合約時客戶都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取消會議,所以沒人細讀簽名處上方的注意事項(而且字體正常,非小字),因此不斷與我們協商不要收取違約金。

在此同時,因為議程調動必須於其他時間安排口譯服務,卻恰好是我們都各自另有已簽訂合約的工作時間,無法配合,因此也沒有什麼「就當成另一天的工作費用」可言。

 

過程中,我們當然也考慮過是否不要為難不停喊著經費吃緊的客戶,但轉念又想到這樣會破壞市場規則。早早簽約訂下時間,表示我們因此推掉了其他工作,保障自己的收入很重要。再者,若我們就這樣「放客戶一馬」,傳出去,難道以後其他單位不會依樣畫葫蘆,全都來個臨時取消讓口譯員的收入開天窗,那以後還要簽約做什麼?口譯員不會有保障,那也不要保障客戶好了。我們都隨便簽約、隨便答應,然後臨時來個價格更高的工作就讓客戶去開天窗,我們顧自己荷包就好了嗎?

事後我們討論起這件事,很慶幸各自都堅持了立場。雖然交涉當下我們不清楚其他語系的情況,但正因為大家都堅持了立場,沒有任何一位口譯員退讓說「好吧,那算了」,客戶也因此沒能繼而要求其他口譯員「跟進」。或許這個客戶以後不會再來找我們,但我們至少盡到了自己的本分,也讓以後可能跟他們合作的口譯員有更公平的合作基礎。





[譯途雜想]無聊對話/Conversations, boring.

5 08 2013

2013/08/05

我與口譯合作搭檔的往來對話依照時間有所不同:

Conversations between my SI partner and I differ with time:

 

12-7月:

我好餓/我也是、我已經X個月沒有進帳了/我的存款數字只剩下四位數、最近除了筆譯就是筆譯/我屁股都坐腫了、我最近試做了麵包(蛋糕/某種食物)還不賴(不能吃耶)/是喔,那下次我也來研究一下!

Dec-July:

I’m starving / Me, too; I haven’t been paid for X months / I only have four digits left on my account balance; I’ve been doing nothing but translation lately / My ass is swollen from sitting so much; I tried a bread (or cake or a certain dish) recipe the other day and it wasn’t half bad (or a total catastrophe) /  Yeah? I’ll give it a go then!

 

8-11月:

「X月X號有沒有空?時間、地點如下,收到立刻回我喔!」、「X月X號資料如下,其他我還在催」、「請把最新履歷更新好後寄給我,客戶要看」、「繳費證明快申請然後寄給我,存摺封面也要給我喔」。

Aug-Nov:

“Are you available on XXX? See below for venue and time, I need an answer ASAP!”, “Materials for XXX as follows, will breath down their neck for the rest”, “Kindly update your CV and email it to me, the client needs to see it”, “Do ask for a copy of your NHI receipt and email it to me, and a copy of your bank passbook cover thank you.”

 

 

我們有大半年的時間荷包貧瘠但精神生活(?)豐富,然後將近半年的時間除了工作只有工作。<–(不甚成功的)自由譯者人生寫照。

We have over half a year of life with pockets empty but free to do what we want (huh?), and almost half a year of life with nothing but work. <– Thus is the typical scenario of (an unsuccessful) freelance T&I.





[蘇活札記]翻譯社,好不好?

4 07 2013

2013/07/04

*開始前先聲明,以下翻譯社為各種翻譯公司、翻譯社等接案後轉發之機構組織的統稱。然後,應該已經沒有人會誤會了吧,我講到的所有事情都是指中英文語系而言,其他語言工作條件或許相似(日文口譯就跟英文口譯很相似)但不一定一樣,不要硬冠。

 

入行幾年下來,從最初仰賴翻譯社維生到現在幾乎與翻譯社不相往來。心境可說多有改變。

起初,沒有人脈沒有背景,完全不知道工作該打哪裡來。瘋狂將履歷投給諸多搜尋引擎顯示的翻譯社,靠著這間那間的各式零星案件倒也累積了不少經驗,雖然只有勉強餬口。當時剛從國外回來,完全不清楚台灣口筆譯的行情價碼,翻譯社給多少就是多少,也從沒想過要討價還價。

 

一、兩年下來,經驗多了,翅膀稍微硬了一點,開始敢探頭看向外面的世界,這下才知道翻譯社抽成抽得有多兇,客戶給的錢跟實際進入我口袋的差異是如此南轅北轍。

後來,我慢慢開始會跟翻譯社談價碼,但不知道是我太好講話還是真的實力不如人,儘管有所增加,卻怎麼樣都談不到一個合理的價格。我開始對於抽成如此兇感到相當不滿。不滿原因在於,翻譯社的抽成應該是所謂的仲介服務費用(吧),既然有服務兩個字,表示除了接下這個案件賺錢外,中間也該負責協商,包含索取會議所需資料。可是我碰到的翻譯社很多都不是這樣。案子談定後都得要我自己三番兩次寫信去三催四請才能勉強要到資料,有些翻譯社窗口會比較好,知道自己做不來這件事,會把客戶窗口聯絡資料給我,讓我自己去接洽(但是既然要我自己接洽,為什麼服務費是給你們賺?);但還有的翻譯社是堅決不讓我跟客戶有所接觸,怕我搶客戶,卻也不肯認真幫我要任何資料,每次都敷衍了事。

某一次,我接下了為時不過兩鐘頭的會議,明明就兩場簡報,事前千拜託萬拜託窗口才去幫我要到資料,到現場我才知道原來幾天前資料就更新過,但翻譯社窗口根本沒追蹤進度所以想當然爾不會知道這件事。我當場暴怒:你不在乎自己的招牌但我在乎,你派出的口譯員可能會砸鍋你不在乎但我在乎自己可能砸鍋;既然你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到底為什麼我要讓你一抽抽到四成以上?

想當然爾,以我的脾氣事後自然是跟翻譯社吵了架、翻了臉,從此以後無論他們派誰打電話來,我都不會再接他們的案子。但自此我也幾乎不跟翻譯社合作了,我內心深處有著相當的埋怨,決心靠自己打拼就好。

 

去年開始,我接觸到另一種型態的翻譯社,抽成計算方式不同、名目清楚,重點是:該有的服務真的都有。老闆會負責聯絡好所有事項,工作時間、地點、有何注意事項全部會交待得一清二楚,資料根本不需要我去催,只要有任何資料、任何異動都會即時通知我。若工作需要到外地過夜,我也不用擔心,房間會幫我訂好,我只要時間到了去登記入住即可。因此每筆費用的抽成我都付得心甘情願,因為我真的只要人到現場去工作,回來後將收據寄回由翻譯社處理,就像有了專屬經紀人,完全無需我自行跟客戶交涉,好輕鬆。

我想起剛認識時老闆說的:我本來沒有想要開公司,一切都是陰錯陽差;雖然我這也是翻譯公司,但我跟一般翻譯社真的不一樣。

此時沉寂已久的另一間翻譯社又突然冒出來,讓我想起其實他們也是一直都對譯者很好。盡可能幫譯者爭取到最好的費用,就算抽成,給譯者的費用也是接近市場水準;工作開始時一定會派人到現場打點一切確保口譯員的工作環境適當、與客戶間溝通沒有問題。

 

閉關的這段期間,很多事情都是悶在腦子裡想,決定一口氣分享出來供大家一起想想看。

 

以前我認為,新手沒有經驗就只能給翻譯社壓榨,但就當作拿學費練習也沒有不好。但現在我知道了,即便沒有經驗背景,也還是可以盡量挑選條件比較合理的翻譯社作為合作對象。菜鳥沒有本錢跟人家要求要跟資深譯者同樣價碼,可是也千萬不要接受那種低於市價五折的價格,那已經不是削價競爭,根本是賤價出售了!
我剛開始接翻譯社口譯案時,曾拿過一個小時700多塊的逐步口譯費用,事後回想都會落淚。原來我花了一百多萬、一年的心血拼回來的口譯學位,只值這個價錢。但真正想過後才意識到,接下這個價格的我,也助長了翻譯社削價競爭搶案子的惡性循環。

還有,經常有人在問,就在這裡順便公佈一下截至2013年的口譯行情平均價。(但其實這些年來也沒有任何變動,物價指數上揚也並沒有帶動我們的收入成長。所以,我們也跟其他行業薪資水準一樣,其實是下降了……)請注意,是平均,上下差個20%好像都還算合理,當然非常資深或領域獨特者不在其限。

 

同步/逐步口譯(單位:新台幣)

半天一萬至一萬二,全天兩萬至兩萬四。(半天是三小時,全天是六小時。)

隨行口譯(單位:新台幣)

多以全天報價,從一萬到兩萬不等,視勞力密集度與主題難易度而異

*然後,沒錯,通常全職口譯員沒有在以「小時」報價,只要是三小時以內就算「半天」,六小時以內就算「全天」。

 

此外,要注意,同步跟逐步口譯的價格沒有差別,但跟隨行的價格有差。隨行價格比較混亂,波動幅度甚大,就不包含在上述的20%價差範圍內。其他諸如藝術性質的隨團口譯、法律取證(deposition)口譯價格也都跟上述平均行情無關;藝術性質的隨團口譯價格相當自由心證(視個人熱情程度而定,據說從一天兩千到五千不等),法律取證口譯是另一個領域,我沒有接觸所以不清楚行情,拜託不要問我,但歡迎提供資訊讓大家參考。





[蘇活札記]口譯之接力合作

26 04 2013

2013/04/26

 

昨日會議共有中、英、日三種語言,論文也有中、英、日文。

We had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languages in the conference yesterday, and dissertations came varyingly in these three languages as well.

 

這回運氣好,工作前便發現接力搭檔為熟識譯者,於是我們快速動員與彼此分享準備好的生詞表。日文譯者負責讀日文論文,我負責讀英文論文。那些摘要中看不見的生詞,全都在論文裡。因為彼此合作,我們在兩天內準備完三種語言的資料,而且某個人查不到的資料,另一個人換個方法就查出來,我們因而生出了超級完整的生詞表。

I got lucky this time and found out beforehand that interpreters I will be relaying with are friends. We quickly got together to pool our resources and share vocab. Japanese interpreters read the dissertations in Japanese, and I read the ones in English. All the terminology that wasn’t available in the abstract was found in the full dissertation. Working together, we managed to finish the preparation work for all materials in three languages in two days, and whatever one person couldn’t find, the other found using a different method, thus ending up with the most sufficient and well-rounded vocab list.

 

頭一次這樣跨語言做事前準備,比孤軍奮戰的感覺真是好太多了。畢竟,我們雖然無法掌控講者實際上台後會發生的情況,至少我們自己準備完善,就能游刃有餘!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did prep work across languages, and it felt so much better than working alone. After all, we may not be able to control what goes on after the speaker takes the stage, if we are well-prepared, we’re set to go.

昨天的工作環境不算好,中英文在音控室,中日文在售票間。前者有人會默默從後方伸手調整在我們面前的燈光音效布幕控制板,後者有人會進進出出拿東西放東西。但合作夥伴讓我可信賴,工作過程放鬆愉快,就是非常好的工作經驗。

The physical working environment wasn’t ideal yesterday, with the Chinese-English team in the audio control room, and the Chinese-Japanese team in the ticket booth; the former has people reaching from behind to control the light/sound/monitor panel in front of us, and the latter has people going in and out getting or putting back things. But working with partners that I can trust, which means I can relax and work with ease, it counts as a pleasant experience.

 

 





譯途雜想—尋找譯研所在學生/近期畢業生Current T&I Students or Recent Graduates Wanted(更新/Updated)

9 04 2013

2013/04/12

I now have reps from NTNU, FJU, NCUE, NKFUST and WTUC from Taiwan; UQ and Macquarie from Australia; Bath, New Castle and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from UK, thank you so much!
目前已有台師大、輔大、彰師大、高科大、文藻外語學院;澳洲昆士蘭大學、麥克里大學;英國巴斯大學、新堡大學、倫敦帝國學院等代表,非常感謝各位啊!

If you are from a different program as stated above and would like to share, please don’t be shy!
如果有跟以上列出學校不同的朋友也願意分享,請不要害羞喔!

 

2013/04/09

For the past few years, I’ve been invited back to my alma mater NCCU as a guest speaker at the end of the school year, to talk to junior/senior students who took the Introductory Interpreting Course that year. Each time, I represented Uni. of Bath and a freelancer. However, I have noticed that students nowadays have more choices than I did in the past, and are now asking about schools I have never heard of before.

過去幾年來,每到學年末我都會受邀回母校政大與當年修口譯入門課的大三、四學弟妹分享經驗。每次我都以巴斯畢業生及自由譯者身份回去。但我發現,現在的學生擁有的選擇比我過去還多,而且問到的學校我連聽都沒聽過。

This year, I’m again returning as a guest speaker mid June, and this time, I would like to be able to give them more information when questions pop up again.

今年六月中,我將再次受邀返校分享。這次,我希望能在他們提問時給予更多的資訊。

Therefore, I’d like to ask students who are currently enrolled in T&I programs, or recently graduated within the last year, to come forward. It doesn’t matter where you are studying at or were graduated from, the more countries/schools the merrier. I’d like to ask you a few questions, and it shouldn’t take more than a few correspondences via email.

因此我想拜託目前仍就讀譯研所或過去一年剛畢業的學生出手相助。不管你目前在哪裡唸書或是畢業於何處都沒關係,越多國家/學校代表越好。我想請教幾個問題,應該只需要來回通信幾次即可。

Since things change very fast, I’m only asking students who are currently enrolled or recently graduated within a year for a more confirmative current status. Also, as I’ve graduated for many years already, I’d also appreciate it if alumni from Bath MAITS could come forward as well.

由於世界瞬息萬變,我只想請教目前仍在學或去年剛畢業的學生,才能確保我問到的是現況。而又由於我本人已經畢業了好幾年,若有巴斯的學弟妹願意出面幫忙我也會非常感謝。

If you’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me out, I’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leave me your email in the following comment box, or inbox me on my Fans page on Facebook. Thank you very much in advance.

若你有興趣幫忙,請在下方迴響區留下信箱,或寫信到我的臉書粉絲頁。在此先感謝你的協助。





[蘇活札記]如何調整工作步調

31 03 2013

2013/03/31

 

How do you pace yourself? 如何調整工作步調?

這是我自己成為全職自由譯者以來經常想問自己、問他人,幾年後發現其他人也常問我的問題。

 

兼職的時候,這似乎不是個太大的問題。反正就是下班以後的「閒暇時間」從事那些「反正已經是額外收入的工作」。因為有全職工作,自己也多少會拿捏時間決定到底要接多少。

但是,成為全職譯者後,基於「怕這頓飯沒吃到下一頓也不見」或「客戶要求我不知道要如何拒絕怕得罪/失去客戶」等諸多相似理由,我們似乎常會吃下超出自己能吞的量。

 

 

前幾天有位剛轉自由業半年多的研究所同學再次問了我這個問題,討論之下,發現我雖然還是覺得自己無法妥善調整,但也多少有些原則可以分享。

 

同樣都是口譯為主要訓練出身的我們,成為自由業不外乎就是希望能多點時間彈性接更多口譯工作,不再需要想盡辦法跟公司請假。但是,成為自由業後就要面臨沒有口譯工作時又缺乏穩定收入的我們該要如何謀生。相較於同樣需要綁住固定時間的各種教學工作,筆譯永遠是最好的答案。

可是,筆譯接下了時間就卡住了,在一定時間內究竟可以吞下多少案子才不會整死自己,這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課題。(老實說,我到現在還沒真正解開這個謎題,因此也常在整死自己與急死編輯之間徘徊。)

 

目前為止,我自己的原則大略如下:

  1. 我大概知道自己的[1]口譯旺季時間,在這段期間我盡量把筆譯工作排開,頂多就是一本書然後把時間拉長(這需要編輯的體諒與配合,我不能邀功)。
  2. 非口譯旺季時間,我主要以筆譯維生,其中又以書籍翻譯為主要工作。我這麼排的考量在於,書籍翻譯的工作完成時間通常比較有彈性,不會今天接下後天就要交,所以如果中間突然跳出幾天口譯工作,我還是可以應付得來。我大概從2009年開始就絕少接文件翻譯,接下來的不外乎是固定老客戶或老客戶推薦的新客戶。因為文件翻譯的工作期相當短,沒有我需要的彈性時間,可是老客戶已經很熟悉我的工作模式,所以會願意配合我的步調多給時間;尊重專業的老客戶所推薦的新客戶通常也都非常尊重專業,基於他們同行推薦的禮儀,也會願意給予我相似的彈性。
  3. 工作到現在,我已經非常清楚自己一天的筆譯字數極限為何,我會拿捏中間值估算自己所需的工作時間。文件翻譯通常很好抓,以總字數除以我一天能夠翻譯的字數取得所需「翻譯天數」,再加上「空窗潤稿天數」,就知道該如何跟客戶報價與報時。書籍翻譯則沒那麼好抓,因為內容與作者文字的難易度會影響我的工作進度,動輒十幾二十萬字的書籍譯稿,我經常為了前後一致來回不斷調整而拖慢進度[2]。所以排定書稿的時間,我「盡量」不接任何額外的筆譯工作,盡量。
  4. 現在我會跟客戶溝通自己需要的時間與工作條件,彼此能達成協議皆大歡喜,若不行,那,只好請他們去找更能配合他們的譯者。這是剛開始我做不到也不敢做的,也是那天問我問題的同學目前碰上的最大難題。身在北京的她其實不缺工作或客戶,但甫成為自由譯者,希望多少能維持穩定收入,所以對於某些會大量發稿的客戶,她一點也不敢得罪。客戶今天丟案子給她明天就要,但其實工作量超出她的負荷能力,基於不敢得罪客戶不想失去客戶等理由,她硬著頭皮接下,結果卻是辜負客戶的期望也把自己逼上絕路。為此她一直很苦惱。

 

總結而論,清楚自己有幾兩重(寫到這裡突然發現我過去也寫過幾篇相似的文章,只是可能沒有現在那麼清楚條列),估算保守的工作時間不要過度理想化,然後,重點來了:一定要站穩立場跟客戶好好溝通!

理想上,多數時候,無論是文件客戶或編輯,大家都是希望能拿最好的作品出去見人,不會那麼喜歡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溝通清楚,讓對方知道你不是在拖延時間,而是這樣才能有更好的品質,互相協調以致雙贏,這樣大家的工作都會事半功倍,不是嗎?(拼命對編輯眨眼示好)


[1] 強調「自己的」,因為雖然淡旺季有一定週期,隨著年資與人脈的不同,每個人的淡旺季都不太一樣。例如我的口譯工作排程可能從12月底開始就會一路空白到三月初,但是更為資深或人脈更廣的同行前輩這段時間還是可能一個月排十多天口譯工作。

[2] 每個人的工作方式都不同,有些同行會先跳過卡住、不確認處,等全部完成後再回來修稿。但這個方式非常不適合我,只要有一句話卡住,後續翻譯我就不會順暢,所以一句話卡住我三天工作進度的情況很常見,這一點我至今無法克服。我喜歡在初稿階段就有80%的完整度,包含事實確認、專有名詞翻譯、文法正確度等,最後潤稿時則專注於文字本身的流暢度。這是我個人能接受的工作模式。